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二年级历史说课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供大伙学习参考!
1、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一历史课《经济进步史》,是文化课,美术特点专业的必学课程。包含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2、专业剖析
本课讲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点,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考试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该专业对应的几个职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考试。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考试同等水平及以上以外,文化课上需要达到高考考试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有关工作。需要学生具备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有关工作需要。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用途依据:一是参加高考考试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3、目的的拟定
扩大学生学会历史常识的范围,深入知道历史进步的线索,并学会认识历史的办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常识能力方面,提升阅读和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剖析、综合、比较、总结、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出色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含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进步史和文化与科技史。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经济特区的定义、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用途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同支持国内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4、课的思路
依据本课内容特征,使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使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使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题突破上使用讨论、引导、剖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知道一些,使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方法辅助教学。
本课教程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办法得出结论,可以使学生知道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讲课未对教程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5、学生剖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情况好,其中对历史课有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拥有肯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力。但学生主动学习力和对常识的探求欲望相对不足,这就需要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的、兴趣等方面激起学生学习动力。
6、评价办法
1、习题评价:筹备2-3到典型考试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法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况来进行评价。
7、教学过程
第一以歌曲《春季的故事》及有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剖析——经济特区进步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知道特区设立的收获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剖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是什么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进步过程。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进步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备要紧用途,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进步的重大策略步骤。
8、课程推行的条件